信息参考
“十四五”大局大势全析:未来已来,何以竞胜
2019-09-17 [关闭]

 华小略说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2019-2020年从中央到各地均需集中力量推进完成的战略工程。在“十三五”渐近尾声之际,如何研究形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规划纲要,形成精确可行的转型发展战略蓝图和策略举措,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需攻克的重点。

华略智库理事长、战略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姚荣伟,结合自己多次参与五年规划编制和多年决策咨询工作经验,将最新思考形成《未来已来,何以竞胜——“十四五”规划编制前瞻性研究系列研究》,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已历13个五年规划时期。“十四五”规划虽是“规定动作”、常规性工作,是以往五年规划的延续,但我们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大不一样。

 

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我们遇到的各种内外风险和挑战可能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十四五”规划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里程碑意义的内在逻辑。

 

如何研究形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规划纲要,形成精确可行的转型发展战略蓝图、路线图和策略举措,已经成为事关我国和各地实现新旧动能根本转换、及时抢占竞争C位优势、横渡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招”。

 

因此,高度准确预判“十四五”国内外的大局大势,创新提出阶段性系统性的对策举措清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目前已经有许多很好的观点和见解。在此基础上,上海华略智库对“十四五”大局大势和规划编制要点的基本判断是:

 

“十四五”规划编制既有历年五年规划的常规性、延续性做法,但由于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均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都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基本思路和规划纲要编制的研究重点与策划路线也要做出重要创新。


力争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推出新举措、实现新转变、奠定新基础的历史性行动纲领。

 


上篇:

 

未来已来,制高卡位和风险把控势在必行

 

谋局必先谋势,谋定方能后动。

 

当前国内各界对改革开放、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重要领域的基本共识,在此无需再赘述。就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演变趋势及其深远影响,我们有以下五大基本判断:

 

判断一:进入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

 

“十四五”时期的五年(2021-2025),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非常关键的五年。

 

国内既要巩固提升、结算奠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更要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2049建国100周年)第一阶段(2021-2035第一个15年)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两个百年交汇期”,我们理解中国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历史任务将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逐步转到强起来,要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国从世界边缘转向世界中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其次,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保障不再是简单托底数、满足基本需求,而是要抬基数、实现高品质生活。

 

【单从2019年上半年我国进口贸易来看,上半年部分重要机电产品、优质消费品进口都实现了较快增长。比如美容化妆品及护肤品增长46.5%,水海产品增长39.1%,电动载人汽车增长92.1%,显示出我国国内消费升级和政策红利的释放

 

最后,竞争格局正在从梯队追赶发达国家转化为局部同台竞技,许多重大创新需要处在世界前沿攻坚突破,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独创研究解决,追随者开始向领路者转型。

 

这三个标志性转变,意味着“十四五”规划编制既要对准国内或国外最高标准继续实施追赶策略、实行高水准开放,还要结合自身国情和区域格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社会高效率管理、民生高水平服务、城市高智能管理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尤其是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等国内领军城市更是肩负重任,“十四五”期间需要向全球城市前列、世界创新策源等目标全速挺进。

 

8月18日中央发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就是明证。

 

【《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要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判断二:进入外部剧变冲击凸显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发展环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大变局从全球格局来看,主要是指近年来国际形势多变急变、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多出迭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涌动躁动,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全球金融货币格局、全球多元治理体系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从更深层次和更聚焦意义上说,我们粗浅理解,核心问题还是指中国和美国综合竞争尤其经济科技竞争从合作为主、竞争为辅转向了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新格局。

 

这也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曾经提出的中美梯次共治——实质美国占据高端、中国立足低端的设想破灭后,美国对中国近年崛起产生了强烈的竞争心态和不安全感,对中国采取了高压、打压和挤压的竞争策略。

 

 

中美之间全面竞合将成为贯穿“十四五”甚至更长历史阶段的标志性大概率现象,这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美国以逆全球化作为对外经贸关系的基本政纲,中美双边关系和全球经贸格局进入艰难重构期。外部发展环境的种种巨变,将对国内各地大对外开放带来严峻挑战:

 

第一,外需紧缩或成新常态。这种出口紧缩新常态与国内去产能、去杠杆等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我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突出的地区带来更大下行风险。尤其是部分对外贸易活跃的沿海地区、园区和企业等,可能会因为我国与某国有贸易摩擦而遇到重大经营困难。

 

第二,规则调整压力加大。我国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削减国有企业补贴等诸多方面将面临来自美国的高标准压力,也有可能同步面临其他发达经济体效仿美国提出的类似“公平贸易”的要求。

 

第三,利用国际资源障碍更多。目前日欧已宣布建立零关税自贸区,如果美国与欧盟也达成协议,将使发达经济体逐渐形成零关税贸易圈,势必会给我们降低关税带来更大压力,将严重冲击我国的制造业稳定发展。

 

在此背景下,许多跨国企业在选择投资目的地或扩大生产线时,就有可能考虑成本因素而有更多的选择。从电子产品制造业来看,部分知名制造商开始选择在越南、泰国建厂。

 

这意味着,过去主要依靠外资规模进入、工业规模出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十四五”时期国内各地既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获取宝贵的全球高端要素资源,也要立足产业自主可控的基底,强化产业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干重要行业领域,培育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底。    

 

判断三:进入动能转换风险管理期

 

2018年我国人均GDP逼近1万美元,已经迈入中上等收入阶段。“十四五”期末有可能突破1.5万美元,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实现经济高质量高能级发展,这是乐观预期的模拟判断。

 

但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国内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平稳增长、政府财政税收存在低速失速的可能,经济和社会风险底线管理将成为今后五年各级政府需要进行提前预备的重大必备工作。

 

主要判断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制造业面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端打压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挤出的双重挤压。特别是美国对华技术制约,可能破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完整性,给企业带来类似中兴事件的打击。

 

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也面临成本快速上升、金融去杠杆、环保约束强化、快速老龄化、“脱实向虚”等方面的影响,传统优势领域出现了部分企业加速向外转移的现象。

 

特别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冲击,部分跨国企业订单外转加强,企业开始考虑产能外转,布局新建海外工厂,企业外迁意愿提升。

 

【据统计,我国沿海地区人工成本是柬埔寨的4.3倍、越南的2.7倍、印度的2 倍;广东工业用地出让单价约为美国中西部的4-6倍、越南的1.5倍。2018年以来,东南亚投资热度快速提升,英特尔、富士康等跨国企业、著名代工企业纷纷到印度、越南等国布局】

 


 

这就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国内部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可能会集中高频发生,产业转型将面临青黄不接的风险考验,尤其是部分欠发达地区新旧产业断档风险可能高企。

 

同时,“十四五”期间如何确保我国经济在持续稳定增长中推动创新转型加速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五年规划最主要的挑战和重任。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既要巩固制造业的优势和占比底线,防止传统产业转移过快或“二转三”过多导致产业空心化,更要加速培育创新型领军型企业,培育高质量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需要着重改善自身的营商环境和区位优势,利用好重大交通设施改善的优势(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机遇),加大力度吸引发达地区合适的产业梯度性、系统性转移和落地。

 

也要适度布局具备比较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防止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最后甚至被边缘化的风险。

 

判断四:进入卡脖子高技术猛攻期

 

我们对于“十四五”期间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变化趋势的重大判断,就是人工智能产业(AI+)将在今后五年进入临界爆发期,给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产业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有可能深刻改变世界主要大国在未来几十年里的产业发展位势。

 

 

据《第四次工业革命》预测,2025年之前美国将大概率出现机器人药剂师,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到美国道路行驶车辆的10%,30%的企业审计由人工智能执行,家用电器和设备占到一半以上的互联网流量,第一个人工智能机器将加入公司董事会。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整合和重构全球价值链条”,有可能会带来国家之间竞争的“赢者通吃”。

 

反观国内,目前国内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对外依存度仍在50%以上。

 

大量的集成电路、汽车、仪器仪表、显示面板、自动数据处理器、飞机和航空器、电子元器件、医疗器械等产品,其核心控件大多依赖国外。

 

如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均来自于进口。

 



 

更重要的是,美国等对中国引进技术和对外投资正在进行“卡脖子”,对我国先进技术出口和国企对外并购严加限制,这将对我国利用国外技术、品牌等优质资源促进国内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2016-2018年,中资并购美国企业中有27例被拒,而半导体行业正是重灾区,如下图:

 


 

对此,“十四五”时期中央和国内各地必将加速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着眼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芯片、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核心部件等一批“卡脖子”关键前沿技术短板。

 

史无前例地提高研发创新投入,全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究实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可替代性措施,力争在自主可控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也将成为国内诸多领军城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题主线。

 

 

判断五:进入要素资源稀缺争夺期

 

“十四五”期间由于国内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特别是高端资源的争取上也已经出现了两个现象级事件:一是土地、财政和环境资源压力迅速抬升;二是政策、平台和人才争夺张力迅速铺开。

 

这实际上预示着,各地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竞争,既是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竞争,也是关键资源和上位支持的竞争。

 

在资源稀缺性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在国内发达地区已经日益匮乏,完全进入依靠城市更新改造盘活存量土地的时代。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用地指标非常紧缺,重大项目数年“一地难求”也早已成为常态。

 

部分中心城市由于存量土地盘活成本居高,不得不通过“二转三”建设商办楼宇,这不但加剧了商办楼宇过剩现象,更减少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近年来各地政府明显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大批量淘汰了落后产能,但同时由于全区域执行严格的氮磷排放标准,导致生物医药、新型化工等产业无法通过环评而落地。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各地政府财税收入的陆续结束了高速增长时代,部分地方政府税收甚至出现了绝对下降。因此,“十四五”时期公共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将作为问题凸显出来。

 

在资源竞争性方面,2018年最著名的就是爆发了全国百城“抢人大战”,纷纷推出优惠的人才政策鼓励落户本地。

 

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陆续推出了尖端人才专题引进计划,推出巨额资金支持吸引高端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大力加强对平台型机构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国家级研发设施平台、估值10亿美元以上独角兽企业、高能级峰会论坛等的争抢,以重大功能平台落地推动相关产业集聚。

 


特别是近年来上海、深圳、北京、杭州、雄安等地全面加大了对制度先行和政策扶持的争取,自贸区新片区启动、科创板以及注册制试点、外籍人才个税15%封顶、服务业全面扩大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设立等,给政策落地地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领先优势和品牌效应。

 

“十四五”期间,如何解决关键要素资源盘活问题、获取国家支持开展先行试点,将成为决定一个地区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制胜一招”。

创新竞胜,大视野大尺度编制五年规划

根据“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化与重大挑战,结合国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贯彻的上级精神、需要推进的目标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矛盾、需要突破的创新举措,笔者建议,要创新五年规划编制方式,梳理五年规划编制要点,制定形成底账清楚、蓝图全景、目标可行、布局合理、举措有力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与规划纲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智能管理提供新的指导方案与行动纲领。

概括起来,就是要强化四个统筹、描绘六张蓝图、算清八本底账、编制八张清单、搭建四类载体、实施八项方案:

创新之一:强化若干思路统筹

重点是强化四个思路统筹:

一是强化全域多维统筹。在各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本地区的显示度和集中度,塑造区域投资发展和公共品牌标识,是新时期区域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比如上海奉贤区东方美谷。

上海奉贤区东方美谷

精准产业定位+优质营商环境=东方美谷

一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与其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有关,同时也要关注和把握风口产业。奉贤选择在有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上向精细化拓展和升级,于4年前推出美丽健康产业——东方美谷,作为实现“奉贤美、奉贤强”战略目标的载体和抓手。2017年11月,“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正式揭牌,东方美谷成为国家级名片。

这符合市场消费趋势,也契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上海化妆品向来都是时尚的代表、品质的象征),更与后来上海推出的“四大品牌”战略不谋而合。(201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

目前,东方美谷拥有上海253家化妆品企业中的70家,数量占全市1/4以上,位居全市第一;化妆品品牌达3000多个,产品门类基本实现全覆盖,销售产值规模占到全市化妆品行业40%以上,全国生产的面膜,每4张有一张出自东方美谷。2018年,东方美谷全年产值达到251亿元,同比增长超15%,成为全上海乃至长三角最大的化妆品产业集聚区。

东方美谷不是狭义的一个园区,而是以奉贤全域为载体;东方美谷也不倾向于一两种产业,而是通过“跨界以至无界”理念和方式把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跨界产业整合形成一个以美丽健康产业为核心,多种产业共生共赢的“美丽健康产业联盟”。

2018年11月24日,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在奉贤开幕。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妆品协会掌门人、百余家世界知名化妆品企业总裁等行业领军者以及行业内专家学者,接连带来数场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共同围绕中国化妆品产业的监管政策、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探讨,并就上海如何进一步发展美丽健康产业建言献策。

可以说,如今的东方美谷已成为“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上海大健康产业的先行先试核心承载区,已成为中国化妆品企业走向世界的首发站,世界化妆品大咖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更是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城市名片、文化名片。

这就要求规划纲要编制必须要体现“四个度”:

1. 要有高度。及时立足国家和区域战略进行谋篇布局,结合自身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自身在大战略中的责任使命与功能定位,推出能在全国复制普及的发展模式与经验举措,形成对落实国家和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战略响应能力。

这次中央赋予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科创板以及注册制试点、自贸区新片区三大新任务,授予广东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任,支持深圳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都是国家战略在领军地区的首位部署。

2. 要有深度。主要方向是推进深度市场化、深度国际化、深度城市化、深度数字化。

深度市场化,就是根据中央部署,在体制改革深水区率先破题,调整完善经济供给侧结构,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优化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机制,以改革向上推动经济逆势飞扬。

深度国际化,就是有条件的地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一流水平,推动区域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城市品质实现高质量赶超升级。

深度城市化就是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城市建设从平面布局转向立体设计,推动城市管理从精细化转向智能化。

深度数字化,就是要抓住5G普及应用契机,抢先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囊括大数据等战略资产包。

3. 要有温度。五年规划要体现城市空间规划小尺度邻里式的设计,体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使城市发展成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公共服务触手可及的典范。

4. 要有直度。也就是降维打击度。五年规划是一个中期战略设计,既要延续继承,更要前沿布局。尤其在科技革命加速、产业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必须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风口趋势提前布局具有颠覆性的未来技术、黑暗科技,及早抓住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强化中长期统筹。“十四五”规划既然是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的重要规划,就必须在谋划2021-2025年五年发展的同时,还要展望谋划此后十年(2026-2035),与本地区2035总体规划形成无缝对接,分别提出2025、2030和2035年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也就是说,“十四五”规划不仅是个中期策划,还是一个中长期策划。

三是强化多条底线统筹。面对今后五年经济财税下探风险,五年规划首先要明确一个区域能够承受的经济运行和财税收入下行的底线(全国经济增速可能下降到5-6%区间),以及可能引发的就业底线、社保底线,设计多种情景模拟,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争取事情向最好端发展,同步做好最坏局面准备,系统建立经济运行风险管控机制、完善政策工具箱。

同时,牢牢把握“十四五”期间本地区资源承载底线、生态底线、安全底线,算好区域发展底牌账,确保五年规划不突破约束底线、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统筹。在新的时期,五年规划在空间尺度统筹上,不能局限在传统物理空间,也要聚焦到虚拟网络空间,实现“虚实结合”。

在物理空间方面,重点是强化陆海空“立体统筹”和区域协同发展“一体化”统筹,对区域土地资源、海域资源、空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发展适合的功能与产业,尽可能形成立体资源统筹新理念;

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明确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规划布局,而不是各自为战、相互割裂。因此“十四五”规划都将增加区域一体化的单独篇章。

在虚拟空间方面,要抓住5G应用战略契机,统筹本地区的大数据、信息网络、虚拟平台等虚拟资源,有条件的先进城市甚至要布局“大脑”+、AI算法实验室、沙箱计划等,并与物理空间资源融合布局,形成虚实结合的功能与产业布局。

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

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

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如何保持数字经济领域先发优势,为数字中国建设当好先锋、提供样本?2018年10月11日,杭州在云栖小镇正式启动“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直面竞争,挑战自我。

2018年10月11日,杭州在云栖小镇启动“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旨在保持数字经济领域先发优势,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企业和人才集聚地、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城市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为数字中国建设当好先锋、提供样本。

提这个目标,杭州有自信。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超25%,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逾50%,占全省数字经济比重一半以上。那么,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如何打造?主要是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

推进数字产业化,杭州数字资源正变成产业新蓝海。全球第三大公共云服务商阿里云目前用户总数已突破230万,2018财年营收达133.9亿元,同比增长101%;海康威视积极布局高端存储器领域。

接下来,杭州将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做强基础产业,在5G、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技术、卫星及商用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推动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到2022年,杭州要认定并推广首台(套)智能化技术装备产品100项以上,推动实施数字经济军民融合重点项目50项以上。

推进产业数字化,目前,杭州正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农业数字化能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到2022年,杭州将培育数字工程服务公司200家以上,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将达80%以上,其中传统产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

推进城市数字化,打开城市治理新密码,杭州正加速以“城市大脑”统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应用,并定下时间表:到2020年,城管、医疗、房管、安监、市场监管等领域系统建成投用;到2022年,城管等领域应用全市全覆盖,亚运、旅游、环保、消防等领域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并投用。

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着力营造一流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产业平台。同时,杭州将全面实施党政干部数字经济培训和全民数字再教育计划,引导全体社会成员重视、了解、支持、呵护数字经济,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创新之二:描绘若干发展蓝图

重点是描绘六张发展蓝图。

一是描绘发展路线图。研究明确“十四五”本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策略、阶段目标和指标体系,特别是要对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战略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确定本区域“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赶超指标体系,并形成多情景下全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方案和其他指标目标设定目录。

二是描绘功能矩阵图。根据一个地区内外发展环境、历史发展坐标和基础底账数据,研究明确“十四五”本地区高质量发展赶超的差异化功能定位、品牌标识,以及具体内涵功能。

尤其是对本区域功能定位要进行主次分布、优先序列设计,明细区域功能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缺失基因,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提升、增进、填补和舍弃策略,以此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矩阵图。

三是描绘布局全景图。按照“十四五”本地区功能定位和区位条件,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并结合大数据手段制作全域重大功能分布、产业分布、基础设施分布、公共服务分布全景图,静态或动态展示未来五年全区域形态功能的逐步变化,以及对本区域的深度影响,形成区域五年时间段空间形态变化动态指引。

四是描绘产业转型路线图。“十四五”产业规划,重点是加强对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选择、调整和聚焦,制定出台本地区各类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和专栏描述。

特别对传统产业加速外移的区域,要研究专门举措,制定引导其高附加值、微笑曲线两端落在本地的策略路线图;主动顺应国内外产业风口转换变化的趋势,研究形成“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梯度培育发展路线图。

五是描绘资源要素分布图。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欠发达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区产业能级和城市品质提升的需求,加强对高端人才、独角兽企业、先进技术、平台载体等相关高端要素资源的数据整理,形成本地精准招商、精准对接的要素资源分布目录图谱。

先进地区重点勾画全球性资源要素目录图谱,内陆地区重点勾画全国性或行业性资源要素目录图谱,并与本地区招商引资紧密挂钩起来,成为招商引资和对标对局的总导航。

六是描绘区域协同发展图。落实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明晰本地区在融入区域一体化、对接临近中心城市、深化海外创新合作的角色扮演和契合路线,以及需要重点搭建的区域公共平台、对接专项规划、利益共享机制等,研究制作大区域协同发展地图。

21个中国重点城市群

创新之三:算清若干发展底账

重点是算清八本发展底账:

一是算清资金账。综合考虑到“十四五”国内部分地区经济和财税下行的风险,如何通过加强对本地区税源、财政收入、政府负债、国企营收等多方面收入底账的分析,明确本地区未来五年财税资金增长潜力与可用资金规模边界,以此测算今后五年财政各项支出底线、基础建设融资数额头寸空间,合理形成政府债务安全区域边界,防止出现债务风险。

二是算清产业账。全面分析本地区现有产业体系的规模、税收、就业、利润、能耗、技术含量、品牌价值等数据底账,明确未来五年本地区产业的增加值、总产值、资源消耗值、出口值、税收值等,并对细分行业的效益产出、固定投资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算清人口账。加强对全域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人才总量等方面的数据和诉求整理分析,重点分析老龄化、二孩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影响,分析区域人才引进需求,以及相关就业、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的匹配资源,以此为区域“十四五”优化公共服务、引进集聚人才提供依据。

四是算清土地账。做好对全域用地总量、新增用地、存量土地盘活底账数据的核算,明确“十四五”经济社会建设用地空间。

五是算清环境账。系统分析本地区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结构和趋势分析,分析绿化、污染治理等领域项目与投入数额。

六是算清政策账。开展对本地区产业政策、公共服务政策投入产出、公共效益的评估与诊断,努力提高政策效能、优化政策体系。

美丽的黄浦滨江。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顺利完成,实现了还江于民、还岸于民。市民可在两岸绵延45公里色彩、材质统一的“三道”——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上或漫步、休闲、观光。

七是算清公共服务账。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和城市建设管理任务,对本地区实现高品质城市生活所需的投入、项目与基本标准做出分析测算。

八是算清标杆差距账。加强本地与国内领先城市在经济规模、结构效益、产业发展、城市布局、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领域差距的比较分析,明确存在的量化差距、追赶方向和对策举措。

创新之四:编制若干专题清单

重点是编制八张专题清单:

一是编制重大问题清单。系统整理本地区党委政府重要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专题和短板瓶颈,形成本地区“十四五”发展重大问题目录清单,并对重大问题的深刻原因、发展趋势做出剖析。

二是编制产业正面清单。参照国内自贸区经验和自身发展定位需求,在加强产业体系调整完善的基础上,编制产业准入正面清单,匹配专项扶持政策和平台载体。

三是编制行政边界清单。加强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加强政府权责边界厘清,在审批、管理等领域形成行政权责边界清单。

四是编制招商引资清单。根据本地区产业正面清单和要素资源分布图,制定全域招商引资清单,对相关龙头企业、平台机构、人才团队、资本财团等进行精准招商。

五是编制重大项目清单。聚焦“十四五”本地区功能定位、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等,编制重大项目建设清单,充实项目储备库,做好项目投融资计划,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六是编制重大政策清单。围绕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参考外地先进举措,研究形成“十四五”重大政策清单,点准穴位提高政策效能。要加强政策的组合匹配,形成具有高识别度的政策组合拳。

七是编制公共服务清单按照国家基本配置要求和建设国际化创新型高品质城市需求,调整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和形态,形成本地区公共服务目录清单。这份清单既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也要包括高能级公共服务,形成高低搭配、提升品质的区域公共服务蓝图。

八是编制任务责任清单。根据基本思路的任务布置、相关部门和园区的职责,通过编制实施任务责任清单推动重点工作目标化管理,分解为五年每年具体工作和目标任务,进行定期督查并全面落实落地。

创新之五:搭建若干载体平台

重点是搭建四类发展平台:

一是搭建创新试点平台。立足传承发展本地发展经验,争取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参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授予本地区对外开放、对台合作、实体经济转换、自主创新等领域重大先行先试平台,争取在政策支持上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搭建智能超级平台。抓住启动5G的战略机遇,适合的地区要探索搭建大区域数据枢纽港,建立本地区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医疗大脑、政务大脑等,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实现物联网全域覆盖,争取智慧基础设施率先进入5G时代。

浦东城市大脑 来源:网络

三是搭建重大科研平台。按照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与科创体系的逻辑,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设施和产业科创攻关项目落户本地区,争取更多新型研发组织、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研发公共平台等机构落地。

四是搭建全球开放平台。对国内对外开放和海外侨亲优势明显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举办符合本地定位、服务国家战略的高能级峰会、展会国际平台,要统筹设立飞地和反向飞地、离地园区和离岸园区的平台布局设置,提升本地区在全球全国专业产业链中的枢纽节点地位。

创新之六:探索若干改革方案

重点是探索八项改革方案:

一是探索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对照国际一流标准和世界银行指标体系,深化全域投资营商环境改革。

二是探索规划调控改革方案。加强对城市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统筹协调。

三是探索土地利用改革方案。立足高效率高质量利用土地,加强对土地存量盘活、增减挂钩、生命周期使用等多维度制度改革创新。

四是探索金融创新改革方案。立足服务本地和周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求和自身民间财富丰足的优势,探索在投融资服务、民间资本财团组建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五是探索人才集聚改革方案。探索实施全域人才高峰计划,引进高精尖人才,改革人才引进和使用体制机制。

六是探索产业政策改革方案。探索改变主要运营财税优惠补贴的做法,探索多种新型产业政策扶持机制。

七是探索城市运营改革方案。顺应智能化国际化社会化潮流,创新城市建设和运营机制,撬动更多资源投入。

八是探索公共服务改革方案。逐步改变政府主导运行的做法,采取多元化机制统筹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但是,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对手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你超越,唯有坚持信仰、保持信心,胸怀底气、心有底账,才能一一应对和解决好一路上的新挑战、新风险、新难题。

 

未来之势不可挡,无论以何竞胜,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把握大势、明确定位,保持定力、充满信心,摸清底账、留足后招,就一定能赢在未来。

 
上海市股份公司联合会 Copyright © 2000-2008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20864号-1
地址:零陵路635号爱博大厦3楼B座  电话:+86-21-64810204  传真:+86-21-64810324
邮编:200030  邮箱:shglh08@126.com,shglh08@gmail.com  技术支持:群海网络 有情连接:止水钢板 电动吊篮 水处理设备